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0章 (第1/2页)
05.说不上是谁帮谁呢。 18 岁的宋倪肯定想不到,自己 28 岁时最好的朋友会是林霁予。 这所以理工闻名的高校,本来女生就少,女生宿舍楼只有两栋。宋倪所在的人文社科学院和林霁予那个花钱就能上的 3 1 留学项目,都把刚入学的新生安排在了同一栋女生宿舍楼。 两人作为同级,甚至被分在同一个楼层。 继“白富美高调求贤郎”未果,林霁予很快做出另一件非常人能想象的事。 当时北京很多大学的住宿条件并没有那么好。像她们学校,还停留在没空调没独立卫生间的六人宿舍水平。宋倪就在和另外五名室友同住。 林霁予就读的,单从名字看根本不知道是学什么的国际艺术管理专业,则稍微好一点,是四人间。多出来的空间给她们每人加了一个柜子,其余配置不变。 林霁予报到后,根据指引来到寝室,其余三名室友已经提前入住了。 按理说都是花钱上学的那一派,大家家庭条件都差不多。但其他人没有林霁予这么矫情,早就铺好床,收好行李,看上去已经做好了过普通大学生活的准备。 只有林霁予,皱着眉在寝室转了一圈,然后果断转身出门,踩着嗒哒作响的高跟鞋找辅导员沟通去了。 她的行李箱还放在寝室角落,人却再也没出现了。 直到三天后,别人都上了好几天课,她才再次现身,拖着她的小行李箱,直接搬去了一间空着的寝室。 传言很多。有人说她是直接甩了一份证明自己精神有问题的病例出来,也有人说是她拿到了所有室友签字让她调换寝室的申请书。也有更直接的猜想,就是她使用钞能力过了辅导员这一关。 总而言之,她成功了。 即便如此,宋倪也很少在寝室楼里看见林霁予。 当然,就算见到,宋倪也会躲得远远的。 道不同不相为谋。 宋倪的人人主页上,签名是“让无力者有力,让悲观者前行”。 在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,她还在买新闻杂志,夹在教科书里偷偷看。这些遥远的文字,陪她度过一个又一个要苦读到后半夜两三点的夜晚,为她撑开一小片可供呼吸的水面。 这一年,她印象最深的一篇文章,叫《另一个北京》。 四万亿人民币投入到这片土地上,变成拔地而起的鸟巢、水立方、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,变成早晚高峰时车后灯亮起时如一只只红眼野兽的城市环路,变成地铁奥运支线、机场线和 10 号线。 她是从高考大省里挣扎浮潜,一心考来北京读好大学的天之骄子,哪怕还没有确凿地收到录取通知书,她也知道自己的目标就算不是清北,也是 985、211。 从老家坐火